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22节 (第5/6页)
,黄萧养自称顺民天王(一作顺天王),改元东阳,封部下为公、侯、伯、太傅、都督、指挥等官爵。随后率众十余万,船千余艘,围攻广州。义军攻广州有八月之久,但却始终未能攻克。景泰元年(1450年)三月,佥都御史杨信民以巡抚坐镇广州。他采用招抚的手段应对黄萧养,迫使义军攻势转缓。黄萧养围广州后,明军每次与义军交锋都大败而回。杨信民到广州后,一改往常戒备森严的状态,开城门,发仓廪,以此来收买民心。义军久攻广州不下,军心开始涣散,投降明军的日益增多。杨信民又派使者去招降黄萧养。黄萧养等人一度为之心动,便提出要与杨信民面谈。杨信民竟然出人意料地答应了。会面之日,杨信民单骑赴约,隔着壕沟劝黄萧养投降。黄萧养对杨信民的勇气很是佩服,派人送大鱼给他,杨信民也坦然接受,没有丝毫怀疑的意思。义军的军心由此动摇。本来事情已经有了转机,刚好这时候明军都督同知董兴率大军赶到。黄萧养疑心大起,于是拒绝了杨信民的招安。这次会面后没几天,三月十一日,杨信民莫名其妙地暴毙,死因大有可疑。黄萧养义军继续斗争。五月,明都督同知董兴调江西、两广兵,合力镇压义军,并派“狼兵”(广西溪峒士兵)进至大洲,杀死、溺死一万余人。黄萧养中流矢死,其父与子都被明军俘虏。义军余部退据大良堡,凭借倚山面海之地形与明军激战,失败后,余众仍在沿海坚持斗争。 ??[6]宁王朱权为朱元璋第十六子,自幼体貌魁伟,聪明好学,人称“贤王奇士”。最早就藩大宁。大宁为“古会州地”,“东连辽左,西接宣府”,为军事重镇。在朱元璋所封的藩王中,以宁王朱权和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二人实力最强。《明通鉴》记载:“太祖诸子,燕王善战,宁王善谋。”宁王朱权当时“带甲八万,革车六千”,八万精兵中包括元朝归顺过来的蒙古兀良哈部泰宁、福余、朵颜三卫的骑兵,这些骑兵英勇善战,是一支实力雄厚的武装力量。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,建文帝朱允炆即位,立即着手削藩,先削夺了燕王朱棣同母弟周王,随后又废掉了湘王、齐王、岷王等藩王。朱允炆曾经下诏,要求宁王朱权进京述职,其实就是要骗宁王朱权离开封地,一举削除。宁王朱权自然明白明惠帝的用意,畏惧不已,没有奉诏进京。明惠帝又将目标对准燕王朱棣,朱棣为了自保,起兵造反。但当时朱棣的精兵都已经被明惠帝调走,手中力量有限,为了能与朝廷抗衡,朱棣将目光投向了大宁。他先装成穷途末路的样子,来到宁王府求见朱权。朱权对明惠帝削藩也有诸多不满,见兄长到来,自然热情相待。朱棣先劝说朱权与自己一起造反,并且承诺事成后与朱权共分天下。朱权却无意反叛,还劝朱棣不要造反。朱棣见话不投机,便要离开宁王府。朱权很同情兄长的遭遇,许诺为朱棣向朝廷求情,一直送朱棣到宁王府外的千秋桥。朱棣再次劝说朱权与自己一起造反,朱权依然不从。朱棣一挥手,埋伏在桥下的士兵一拥而上,包围了朱权。而此时,蒙古兀良哈三卫已经被朱棣拉拢,朱权见状,只好束手就擒。宁王朱权及其王妃被朱棣劫走,此后再也没有能够回到宁王府,大宁由此成为一座空城。朱棣吞并朱权的军队后,实力大大增强。尤其是朱棣在作战时往往先用骑兵冲击,蒙古兀良哈三卫均是蒙古人,从小长在马上,骁勇善战,为朱棣夺得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。朱棣称帝后,为了报答蒙古兀良哈三卫,把宁王朱权在大宁的封地赏赐给了蒙古兀良哈三卫做了牧场。而宁王朱权则受到朱棣的猜忌,非但不提当年“分治天下”的承诺,还被改封到江西南昌,尽夺其兵权。 ??[7]按明朝兵制,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,此举为破例。 ??[8]北京在金朝称为中都,中都西城有三门,中间一门名彰义,以后为外城广宁门,即今广安门。明朝末年,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,明思宗(即崇祯皇帝)朱由检最信任的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,李自成因而兵不血刃地入城。 ??[9]襄阳炮及襄阳之战参见同系列小说《战襄阳》。 ??[10]朱高煦被生擒后,明宣宗朱瞻基起初没有杀死这位皇叔,而是将他软禁在西安门内,还将囚所称为“逍遥城”,大有侮辱之意。朱高煦手下的六百多名文武官员被处死,另外二千二百人被发配边陲。宁王朱权(朱元璋第十六子)上书,请求赦免朱高煦父子。朱瞻基不但不准,还亲自赶去逍遥城,想羞辱一下昔日威风凛凛的皇叔。当时朱高煦盘腿坐在地上,见了朱瞻基也不参拜,显然内心不服。朱瞻基很没面子,忍不住出言训斥,但朱高煦恍若未闻。朱瞻基碰了个大钉子,悻悻转身,打算离开。就在这个时候,朱高煦突然伸出一只脚,将朱瞻基勾倒在地上。朱瞻基大怒,站起来后,立即命人将朱高煦用铜缸罩住。铜缸重三百余斤,朱高煦力气再大,也无法掀开。朱瞻基又命人用炭火熏缸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