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九千岁[重生] 第137节 (第3/3页)
之巨! “可瞧出什么来了?”殷承玉点了点那些账簿,问他。 “问题太多,难怪户部尚书在皇极殿差点和工部尚书打起来。”谢蕴川诚实道。 这也实在怪不了户部尚书,国库出多进少,账目已经乱成了一团。若不是看了账簿,谁能想到只是供养封地上的宗室藩王,一年就要流出两百多万两雪花银? 如今的供养藩王制度是从高祖时沿袭下来,之后又被历代皇帝完善。高祖为防地方藩王作乱,极力削弱藩王权力,规定藩王不得干预地方政务,不得养兵,更不得出封地半步,只以高额俸禄将藩王养在封地上。藩王乃是世袭罔替,这么一代代承袭下来,分封的藩王越来越多,每年支出的俸禄也越来越高。 到了如今,一年竟已要填进去两百万两白银。 这些银子若是能省下来,能办多少实事? “要解国库之急,一要开源,二要节流。开源在商,天灾连年农民已十分艰难,田赋只能减不能加。但商税却大可作为。节流则在宗室,宗室子弟几十万人,就这么白白养在封地上,既浪费人也浪费银子。” 这些想法上一世殷承玉就已有过,只是那时候大燕的情况要更为糟糕,很多都尚未来得及施行。 谢蕴川心头一动:“陛下的意思是……?” 殷承玉微微颔首肯定了他的猜测:“朕之所想,实行起来必定困难重重。朝中老臣或迂腐或各有立场,未必真心支持。这些事情要做成,只能多靠如你这般尚有锐气又无利益纠葛的年轻官员。” 这便是今日殷承玉召谢蕴川入宫的目的。 国库告急,他得想办法弄银子。如今最好下手的,自然是那些有田地有银子的宗亲藩王。只是万事开头难,这些藩王习惯了被高俸禄养着坐吃等死,若是贸然触动,必定会受阻挠。 但再难,也要有人去做。 谢蕴川领会了他的意思,起身一揖,沉声道:“臣愿为陛下马前卒。” 第137章 经过朝上几日的争论之后,最后由殷承玉拍板,灾民要安置,但运河连年决口改道,亦不能坐视不理。 治理河道的银子,则从皇帝内库调拨,待国库充盈之后再还上。 至于此次治理河道和救灾的官员,殷承玉指派了两名对河道治理十分有经验的工部官员,又钦点了谢蕴川为钦差,行监察之职。 谢蕴川离京前一晚,殷承玉微服出宫去送他。 这次谢蕴川名义上是代帝王监督河道治理和灾民安置,实则暗地里要借着巡视运河之名,先行摸清山东等几个布政司的藩王封地大致情形,最好是能找到不那么守规矩的,以之作为削减藩王岁禄推行新政的突破口。 这一世许多事情都未曾发生,谢蕴川的阅历和资历并不如前世,殷承玉担忧他年轻冲动不顾自身安危,不仅微服到谢府再次叮嘱了一番,还将带来的一小队东厂精锐拨给了他,以便暗中保护。 谢蕴川自不知自己前世与皇帝的渊源,面对殷承玉的关切时既感动又兴奋,有种伯牙子期相见恨晚之感,只恨不得肝脑涂地立即将封地上的藩王们一锅端了以报君恩才好。 殷承玉有些哭笑不得,想不到曾经心思深沉的谢首辅也有这样生嫩的时期。 反倒是随行的薛恕轻“呵”了一声,见怪不怪的模样,还同殷承玉耳语道:“他现在好骗得很。” 殷承玉斜眼瞧他:“你就是这么哄得他将你当恩人的?” 薛恕笑而不语。 谢蕴川将人送到门口,见两人低声耳语还时不时看自己一眼,只以为殷承玉还不放心,连声保证道:“陛下且放心,臣必不会冲动行事。” 殷承玉“嗯”了一声,饶有兴味地打量了他一眼,这才上了马车折返宫中。 * 谢蕴川赶赴山东之后,殷承玉又将福建巡抚奏请“请开市舶,易私贩为公贩”的奏折单独拿了出来,在朝会上与群臣商议。 自海禁之后,广东巡抚福建巡抚等沿海官员年年都要上折子请求解除海禁,只是从未被应允。如今殷承玉打算从沿海商税上开源,自然便将解开海禁一事提上了日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