栗子故事会_哲学思考洞穴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哲学思考洞穴 (第1/2页)

    洞穴比喻是一个无比经典且至今仍有巨大吸引力的奇妙问题,也有着诸多看法与解答。

    在此我就不贴简介过来了,有兴趣的人可以百度。

    此处我只分析一种由此衍生出的小问题:出去见到真实后的那个人,回去后会面对什么?

    柏拉图当年想的固然很好,那么一个开悟者,他明白了一切的真相,然后回去告诉其他把虚影当作真实的人,其他人不信他的话,觉得他疯了。

    但这种情况,除了人类远古时期的小族群结构能实现外,其之后的时代应该都是无法实现的。

    拿个例子来说的话,典型的大家都知道的,指鹿为马,皇帝的新衣。

    这两个经典故事大家都知道,但其中隐含着的结局与背景却是不同的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首先,指鹿为马这事,是赵高干的。

    赵高是大宦官,权臣,奸臣,他想用这事来试探一下底下官员的态度,也就是所谓站队问题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他这事面向的对象,就起码得是官员,而且基本都些是能有资格参朝议政的,有品阶,有权利,人精似的,不小的官。

    这就为指鹿为马这事埋下了一个前提,就是这事面向的对象,其实在回答之前,都是经过认真权衡后才给出答案的。

    不要学现在那些网络小说里那样,认为一些不是名垂青史的大佬外都是傻子,这些官员没一个傻的,也不存在什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问题。

    所以,鹿到底是鹿还是马,这其实取决于那些官员的内心是否正直而已,取决于他们是否坚持内心的信念,愿意给出真实的答案。

    结果呢?

    时隔这么很久很久了,大家当然知道了,但凡明知赵高想要的答案却没给出他想要答案的,就被大宦官给弄死了。

    这事跟洞穴比喻又有什么关系呢?

    其实大家不妨想一想,如果把这鹿比做柏拉图所认为的那个真实的话,那马不就是真实在虚幻世界中的投影吗?

    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就也在这故事里出现了,就是因为这所谓有关真实的不同答案。

    这时候我想大家也就明白了我说的,那种只把走出洞穴的人当作疯子的情况为何不会出现了吧?

    因为到了后世以后,随着复杂社会结构的形成,世界就需要唯一的答案了。

    就好比当年地心说初出现时,教会不还是烧死了一大批科学家吗。

    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所谓走出洞穴者,但自从走出洞穴后就不再愿意承认旧有的虚幻,而是坚持自己所见的真实,于是就死在了自己的认识上。

    赵高故事里说马的那些人,也一样,他们也都是些坚持自己的真实的人,所以也就被大宦官给弄死了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既然指鹿为马都能跟洞穴比喻扯上关系了,那很明显皇帝的新装也是可以的。

    而且大体上的对照都还一样,无非就是真实换作了皇帝的光屁股,投影换作了穿了衣服的皇帝。

    但我说过,这个故事其实跟指鹿为马不大一样。

    首先,故事里看破真实的是小孩子,喊破一切的也是小孩子。

    相较于坚持地心说或者马说而死去的那些科学家或官员,孩子其实没那么多想法,她也没有所谓坚守内心的信念与否这一说,她就是直接说出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,顺从本心。

    这种孩子的本心跟那些大人的本心还是不一样的,它没有那么多世俗的考虑,就是简单的对世界的一种呈现,一种不附加太多知识修饰的简单映照。

    反观故事里的大人们,没有哪个人敢喊破吧?即便他们明知道皇帝光着身子,吭哧吭哧憋笑,也都得陪皇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