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级考古大师_第十七章 不是小麦!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十七章 不是小麦! (第2/2页)

    江继洲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:“这可不一定。”

    “说华夏面条的制作工艺是从中东传来的,只是学界的一种主流猜测而已。”

    “小麦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可是足有1万年!”

    “1985年和1986年先后两次于东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,发现距今5000年左右的碳化小麦和大麦粒。”

    “这可是有实物出土证明的。”

    “至少五千年前,我们华夏的先民就已经驯化了野生小麦,并且有规模化的进行人工种植了。”

    “五千年漫长的时间里,我们华夏先民难道就没有任何人试着做出过面条?”

    江继洲虽然也还算认同,华夏大范围的制作和食用面条的工艺是由中东传来的。

    毕竟根据史书记载,历史上从东汉时期开始,各种面制品才陆续出现。

    时间点确实和丝绸之路的繁荣很契合。

    但是要说东汉之前,就没有任何华夏人尝试制作过面条,那他也是不信的。

    华夏人怎么说也是种了几千年麦子,面制品的制作工艺又不难。

    历史上肯定是会有零星出现一些个体制作出面食的。

    只不过碍于古代的消息传播速度,以及各种外部因素,零星几个人制作出面食,很难一下子就在全华夏普及开来。

    更难撼动粟和黍在华夏人餐饮主食中的地位。

    可能也就只在一两个村子之间流行,很难成为主流。

    直到东汉时期,经过丝绸之路上百年的影响后,可能才出现了面食流行的条件和空间。

    即便如此,面食也花了五百年的时间,直到唐朝时期,才打败了粟和黍,真正成为北方人的主流食物呢。

    江继洲手上动作十分稳的将一块做好了的喇家遗址出土遗存物切片,放到了显微镜下,观察了起来。

    为了确定这团疑似面条的物质,到底是用什么做的,华夏科学院的研究团队这边,必须要进行严格且繁琐的取样分析和对比。

    首先,自然是先从做面食的主要植物,小麦身上开始进行比对。

    只是,让江继洲没想到的事情出现了。

    经过科学坚定之后,可以确定的是,这玩意居然不是用小麦制作出来的!

    “难道这并不是面?”

    面对这情理之中,意料之外的结果,江继洲十分遗憾和费解。

    既然不是小麦,那这淡黄色的条状食物,又是用什么制作出来的?

    能够进入华夏科学院,江继洲自然是一位非常天才的科研工作者。

    很快,他就走出了自己的思维怪圈。

    天底下又不是只有小麦可以制作出面条来?

    荞麦、青稞、黄豆等等植物也可以用复杂工艺制作出面条来!

    想到这,江继洲立马就扩大了对比范围,甚至一些不能制作成面条,但是能够当做人类主食的粮食作物,也进入了他的对比范围之中。

    很快,荞麦、青稞、黄豆、大米等粮食作物,都被一一排除。

    让江继洲大跌眼镜的一个结果出现了,这团淡黄色的细条卷曲食物,成分居然和粟、黍十分相似!

    而且里面还包含了少量油脂和动物骨头碎片!

    也就是说,这碗来自四千年前的“面”,居然是用小米制作而成的!

    可是,搞清楚了成分之后,一个更大的疑问摆在了江继洲的面前。

    没有筋性的小米面,怎么能够做成面条的?!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